【一线特写】张鹏的山河答卷

日期:2025-10-15 来源:华南区域公司 作者:孙冰姿 摄影:孙冰姿 字号:[ ]

从南水北调的国之命脉,到八闽山区的蜿蜒国道,到福建浦城王家洲水库大坝的坚固基石,再到广东江门城市道路的畅通脉络,十四载春秋,记录的不仅是张鹏个人的历程,更是一代八局人将青春浇筑在祖国山河的缩影。

从千里水渠到山间通途

故事的开端,在2011年冬日的河南平原。寒风卷过开阔的工地,那时刚刚踏入工地的张鹏,裹紧大衣,手里紧握着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宝丰郏县段的图纸。面对这条即将北上的“人工天河”,他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庞大,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。“当时就一个念头:这水,未来是千万人要喝的,渠坝的每一方混凝土,都得对得起这份信任。”

在这里,“尺度”第一次在他心中生根——它既是工程物理上的宏大,更是责任边界的无限延伸。

四年磨一剑,这条“国脉”造就了他最纯粹的工匠精神。当他转战福建浦城的崇山峻岭,负责国省道改造时,这种“尺度感”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化。如何在层峦叠嶂中,画出一条既安全经济又能带动发展的“生命线”?他带着团队,用脚步反复丈量大山,寻找每一个曲线的最佳半径。“水利工程关乎天与地,路桥工程则关乎人与山。”张鹏说。

八局人心中的尺,是尊重自然的谦卑之尺,是服务民生的精准之尺。“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国家工程南水北调,到如今第十四个年头了,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又是一个国家工程,施工战线之长,外部监管力度之大,对专业技术知识要求之硬都是最高要求。如何组织施工现场,如何协调部署将资源做最合理的配置,满足现场施工要求、有效减少施工成本,这些都是你需要衡量的。”

于攻坚克难中锤炼本领

如果说“尺度”定义了舞台的广阔,那么“精度”则决定了演出的成败。在攻坚克难中锤炼本领、在质量把控中坚守底线,这一点,在张鹏负责浦城王家洲水库大坝时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大坝混凝土浇筑,是一场与温度和时间的赛跑。彼时已是工程技术办主任的他,炎炎夏日,施工现场热浪滚滚,他却带领团队时刻关注混凝土内部的温度。他们守在现场,监测着传感器传出的每一丝温度变化。

“施工现场就像一场流动的棋局,永远有预料之外的情况。真正的本事不是按图索骥,而是在复杂条件下找出最优解。”

最终,通过优化配合比、布设冷却水管等一套精密的方案,他们成功锁住了大坝的温度,混凝土顺利完成浇筑。这种对“精度”的执着,早已内化为他的职业本能。在江门蓬江区的市政道路上,精度不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化为了市民出行的顺畅感与安全感。“一个井盖的高差、一段路面的平整度,图纸上的一个小数点,放到现实中就是天大的事。对技术的敬畏,就是对生命的负责。”他常对年轻同事说,“我们的‘精’,要体现在工程寿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寸里,这才是真正的匠心。”

在浦城王家洲水库大坝工程施工期间,他陆续掌握了爆破设计、碾压混凝土施工、固结和帷幕灌浆等施工技术。根据王家洲水库坝顶现浇交通桥的施工特点,参与了坝顶交通桥现浇支架系统的设计工作,并申报实用新型专利权。勤于思考,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从而总结新的施工工艺是张鹏的工作方法。

张鹏常常鼓励项目上的技术人员,在满足施工任务的前提下多总结,多创新。“现场施工用的方法要学会总结,这个项目用的一套技术说不定也能供其他项目借鉴。一套成体系的施工工法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经济社会效益,总结、写论文是每个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工程师的基本任务。施工现场也要做好管控,测量、试验是技术管理的两只眼睛。基坑开挖标高、基础轴线位置,必须反复核对,差一公分都可能给上部结构带来大麻烦,钢筋、水泥、砖块、防水材料,必须见证取样送检,不合格的坚决退场。我们常说技术创效,科技创新,如果一套你自己创新的技术投入使用,那种自豪感是说不出来的。能研究得多精,就要看你肯下多少功夫。”

岁月流转中点亮薪火

十四年的风雨兼程,让张鹏对“温度”的理解愈发深刻。它不仅是工程服务于人的社会温度,更是技术得以传承、事业得以延续的生命温度。在江门项目时,他已成为项目总工程师。角色的转变,让他将更多目光投向了团队里的年轻人。他不再仅仅是方案的最终拍板者,更成了经验的倾囊相授者。他会带着年轻技术员,在深夜的图纸前探讨,在炎热的工地上解惑。

张鹏感慨:“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白天去现场测地形,施工现场树都没砍,路都没有,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去,慢慢也走得像模像样了。那时候不懂做方案,也不懂什么CAD,只知道做不好就要回家了,只知道手里的尺子和图纸就是一切的标准,必须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。”张鹏常说,刚毕业就要多问,刚入职最不怕问,“搞技术的不能一直在办公室,你要去前方看看到底有没有按照方案执行。多和现场的工人交流,先做人后做事,尊重每一位师傅,他们身上的经验或许比你自己啃课本更有用,工地是我们的另一所大学。”

在环北D3标段的建设中,张鹏带领团队以扎实的技术功底与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,接连克服多项施工挑战。面对管道需交叉穿越既有供水管线的复杂工况,他组织研究并创新采用贝雷片与型钢支架悬吊+混凝土桩支撑的综合支护形式,在确保供水管道安全通水的同时,显著缩短了工期,提高了施工安全性。而在临近高压线的受限区域,他因地制宜通过降低路面高程、选用小型汽车吊并采用双机台吊等灵活方案,顺利突破作业空间限制,安全高效地完成了高压线穿越任务。此外,张鹏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,主导完成了《大口径PCCP管道智能安装施工关键技术研究》的科研项目申报,编制了相应的施工工法及专题论文,为同类工程的智能化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如今,当张鹏的目光落在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图纸上时,眼中闪烁的,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山河无恙、国泰民安最深沉的热爱与期盼。他指着图纸说,“你看那边,将来清水就从那里过来。我们现在挖下去的每一铲,铺下去的每一米管道,连着的不是冰冷的工程,而是后面千家万户的水龙头、田里的庄稼、工厂的机器。图纸上的线条终将化作大地上的血脉,而千千万万个我们,就是为之赋予生命的人。”这既是技术的又一次远征,更是对山河诺言的郑重兑现,是一代工程技术人用青春、智慧与汗水,在祖国大地上写就的,最深沉、最动人的诗行。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